小瑪每到一個城市,除了必訪當地傳統市場之外,歷史建築和古鎮、古宅也是我的心頭好。此行廣州,由於辦理銀行事務和手機實名認證相關事宜,時間其實並不充裕,但還是抽空去了兩個古蹟改造的文創景點 (太古倉碼頭、永慶坊)和一個老宅(陳家祠)、一個古鎮(聚龍古鎮)。很幸運的這些地方都離女兒家不遠。今天先來分享陳家祠... (由於氣候的關係,拍攝效果不是很優,有點遺憾。)
一進陳家祠,被它的建築之美震撼到! 打從心裡的...哇嗚~
陳家祠堂又稱“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陳氏書院籌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是廣東省各地陳氏宗族共同捐資興建的“合族祠”,為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候任、交納賦稅、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
陳家祠堂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廣府傳統建築之一 ,也是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裝飾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築,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的明珠”。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8000平方米,建築結構可分為三軸、三進,共有九座廳堂和六個院落。陳家祠堂集嶺南建築工藝裝飾之大成,幾乎全部堂、院、廊、廳、門、窗、欄、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嶺南建築的“三雕二塑一鑄一畫”,即木雕、磚雕、石雕、陶塑、灰塑、銅鐵鑄及彩繪壁畫等建築裝飾的高超技藝。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被收錄進德國的《世界建築藝術》和英國的《中國古代藝術建築》兩本巨著中。 ...摘自網路
陳家祠大門。
陳家祠堂,為什麼變 “陳氏書院” ?
陳家祠內的影音媒體導覽說到….清乾隆以來,官府擔心合族祠“把持訟事,挾眾抗官,聚眾鬧事”,禁止民間建合族祠堂。因此以書院為名避忌。
陳家祠七絕之一...彩繪。
一進門的兩座彩繪門神,解說員說紅臉的是秦叔寶,黑臉的是尉遲恭。
門上的兩個銅環,構成了另一絕銅鐵鑄的其中一項,想想這個門環應該也就是個擺設,誰能有這樣的身高夠得著這個門環呢?
陳家祠七絕之二、三...陶塑、灰塑。 屋脊的灰塑之上,是精緻的陶塑。上面分別來自不同的工匠店家。
陳家祠七絕之四...木雕。入門前進精緻且寓意美好的鏤空木雕。
這兩幅木雕,據說是一個福字,發現中國對於福字的解讀真的有千萬種,難怪人們永遠也無法給幸福一個準確的定義。
根據講解員的說法,左半邊是兩個多子,右邊是一個子字,期間有很多的仙鶴,寓意多子多壽,而這些竹子,看起來都已經有一種蒼勁之感,卻依然長出了嫩芽,所謂的大器晚成,估計也就是勉勵那些科舉多次未中的同仁們,永遠心懷希望。
聚賢堂位於書院主體建築的中心,堂宇軒昂,庭院寬敞。樑架雕鏤精細,堂中橫列的巨大屏風,玲瓏剔透,為木刻精品。
第三進供奉祖先牌位廳。最高紀錄擺放一萬二千多個陳姓祖宗牌位,根據奉獻銀兩多寡決定擺放位置。
屋頂、廊上造型精緻、色彩鮮豔的灰塑。(現場看,顏色真是鮮豔)
望柱頭石雕飾。
陳家祠七絕之五...銅鐵鑄通花欄板。
陳家祠七絕之六...磚雕。亮點在於那兩對天使,似乎長著觀音座下童子的身形和打扮,卻插上了西洋天使的翅膀,也算是中西合璧了。
陳家祠七絕之七...石雕。
連結三進院落的的連廊。
最後端的小院落。
院落一隅,見到這,是竹花嗎? (透過谷哥大神幫忙查到,它的名稱是...地湧金蓮)
陳家祠也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所在地,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各類珍貴文物與現代工藝精品共計20000多件,其中國家級珍貴文物近3000件,是廣東省內博物館中收藏明清以來廣東民間工藝精品最為豐富的藝術類博物館,包括石灣陶、廣彩瓷、象牙雕刻、粵繡、廣州木雕、磚雕、石雕等多種技藝的載體,涵蓋了廣東省所有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工藝門類...摘自網路
這廣彩瓷花瓶真是太吸睛了!
石灣陶塑。
潮州石雕...垂花柱。
鏤空木雕。
木雕神龕。
走出陳家祠,迎面一棵蒼勁的老樹。
搭廣州地鐵1號線在陳家祠站下車,從D出口出站,就可看到右前方的陳家祠。進陳家祠需掃QR Code預約門票,門票10元,60歲以上長者免費(還是要掃碼預約)。經過掃碼、驗證件後進場,工作人員態度親切。